设计让空间有心境


西藏的民俗

2021
11/26


住,就是指居住建筑。

西藏以其旖旎的冰川雪域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闻名遐迩,不仅是虔诚的佛教徒心想神往的一方净土,而且也是国内外游客心目中的神秘地域。事实上,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,居住在“世界屋脊”的藏族人民创造出了自己优秀的居住建筑艺术。特别是在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,藏族人民广泛的与兄弟民族及友邻各国进行文化交流,居住建筑既注意吸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,又保持了本民族的建筑特色与建筑风格,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方色彩。这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,同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。

西藏居住建筑的历史十分久远,早在四五千年前,就出现了穴居,半穴居式的居住建筑和原始部落,昌都卡若遗址就是例证。在已发掘的1800平方米的面积内,建筑遗存十分密集,上下重叠,左右相伴。其建筑类型有房屋、烧造、圆形石台面、道路、石墙、圆石台、石围墙、灰坑等。其中发掘房屋基址28座,根据这些房基剖面形状的不同,分为圆形,半地穴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。从遗迹形制、平面类型、结构构造、柱洞基础、墙身砌筑、地坪防潮、基址选择等方面,都反映了卡若原始文化具有较高的建筑水平。其聚落规模之宏大,建筑遗物之完整,房屋种类之丰富,叠压关系之清晰,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首次发现。卡若人当时还处在氏族社会阶段,过着母系氏族的原始社会生活。他们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,在河谷台地上就地取材,营造了各种原始的住房,并按自己独特的道路规划发展。他们所创造的居住建筑,在防潮、夯筑技术、干栏式楼居和稠房等结构形式方面,具有多样性和独特的风格,对于后来西藏建筑艺术和营造技术的形成、发展、演进,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。

人类居住的方式直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,是同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相适应的。随着社会进步,西藏居住建筑也得到了发展,他经过长期的演变,在适应西藏高原的气候、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,形成了经济适用,从实际出发、从生活出发的居住建筑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第一节   帐房建筑

帐房通常只用帐篷当做做住房,是西藏牧区牧民中最普通的,而且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。

千百年来,牧区牧民大都择草而牧、择水落帐,没有固定的居所可言,所以,牧民所拥有的房子便是牛毛帐篷。

自从猿猴进化到人类,人们的居住之处便是岩洞。后来人类群体的分化,西藏藏北的先民们发明了用兽皮和毛绒织毯,缝制帐篷。18世纪初,那曲的第一座房屋破土修建,这就是那曲孝登寺的前身,他开始也是居住不定的帐篷寺,由于那曲是前、后藏和青康的重要交通要道,加上政府派驻常设机构,因此,在那曲镇又修建了第二批房屋,虽然是土坯房,但是在草原上可以称得上是城堡,人们称其为东城和西城。据此推断,那曲有房子的历史也不过200多年,据史料记载,世袭的部落头人虽然定居,但也没有房子,如闻名遐迩的霍尔三十九族部落头人,也只拥有一顶能容纳万人的大帐篷。后来户名演绎为地名,有了今天的巴青,意为大帐篷。


一、帐篷

帐篷以结构简单、支架容易、拆装灵活、易于搬迁取胜。其形状有翻斗式,马脊式、平顶式,尖顶式等种类。在迁徙频繁的游牧生活中,藏族牧民的“家”是坨在牧牛背上的。因此,人们无论走到哪里,只需要把帐篷铺开,将其四角的牦牛绳子系在钉入地下的木桩上,然后在账幕中穿入一梁,用两根立柱支在梁下,一座高可及领的“住房”便拔地而起。这种简陋的牛毛帐篷虽与现代化的居室相差甚远,但它毕竟是牧民遮风避雨的理想住宅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,它也安然无恙。

黑色牛毛帐篷 通称“黑帐”,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或长方形。牛毛帐篷是牧民普遍使用的,是用牦牛的长毛织成的。帐篷料有25厘米宽,长短由帐篷的大小而定,然后把若干辅料缝成两片,两片相接的缝隙有60厘米宽,顶部当做天窗,相接的两边都用白色帐篷料镶着,这样两片相接以白对白。牧民忌讳黑对黑相接,因此。帐篷门帘是白色的,帐篷大小根据家庭人口和条件缝制,没有一个特殊规定的模式。据说最大的帐篷由九个大块组成,但是现在最大的帐篷也只有四大块儿,能容纳百余人。

白色牛毛帐篷 通称“白帐”,大都是用羊毛织成的。这是富裕牧民在小范围内机动游牧时经常使用的。到了春夏之秋产羔时当作羔圈,防止被冻;还有到盐湖驮盐等一般外出时携带既保暖又轻便。

黑顶白围帐篷 通称“花帐”这类帐篷的顶部、门帘、天窗等用黑色牛毛织就,其余的用白布缝制而成。它具有明亮舒适之感,多用于赶集聚会和节日之时,用旧了做旅行帐。

白布帐篷  通称“布帐”,是牧区趋于高档的一种帐篷,帐篷顶上还搭有一个比帐篷占地面积稍大的布,是用来遮阳挡雨的。布帐常用作接待贵宾和娱乐之所。布帐从款式和做工都非常讲究,帐篷门顶及两边刺有各种精美的图案,多为火焰宝,八宝图,花狮子头等。有些还带有庭院,这种帐篷只用于公众集会的大型活动。

悬幕帐  藏语称“阿顶”是一种最为简便的帐篷。它只需一柱一梁便能支架,通常用来做朝圣等徒步旅行之用。此外,还有“杂色帐”,是用各种绒毛织就的,系随用的简易帐篷。


二、帐篷搭制

藏北牧民虽过游牧生活,但落帐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。在迁徙过程中,每到一个地方“安家”时,选址一般选在“南有丘,东有坝,西和北面有大山”的地方,称这是“驻地四护。更少不得前有河,背靠山。选好地址后,帐篷之门一般朝东,将其顶部四角的牛毛绳子系在木橛上钉入地下,然后在账幕中穿入一根横梁,用两根立柱从梁的两端撑起,之后调整四角拉绳的松紧,以求达到稳定的形状结构。

帐篷门槛上放有扁石头是为东方的白虎,盛水的容器放在南角是为南方的青龙,“结布”的灶门朝西是为西边的红鹏,北角和东北角放磨糌粑的手磨石是为北方的乌龟,俗称“家中四护”。另外从帐篷西角拉绳“扣穷”的长支杆顶拉一条毛绳接到帐篷顶的两角,挂着经幡(风马旗)还挂有家中每个人与自己“五行”相对应颜色的经幡,以示好运亨通。


三、帐内摆设

帐篷内的正中垒灶,最里面摆放装有青稞、奶渣等物的毛制口袋和皮口袋,上面盖有毛织毯子,叫“图恰”,并在上面设有小型佛龛,佛龛内除供奉佛家的诸神外,还有用黄缎包裹着的佛经。在经卷的前面,放有铜制的净水碗和酥油灯。还把象征给家庭带来好运的“央扣”(意为好运袋,袋里装有珊瑚、绿松石、青稞、大米、牛毛、羊毛等,有些是金高僧大德加持过的)也放在正中最里,或与刀枪一齐挂在正中“上柱”上。上柱除了存挂佛珠,手摇转经筒、护身符和之类的物品外,不许悬挂其它物品。妇女们每次提炼出新鲜的酥油,都要往柱子上抹一点,以恭请神灵尽生享用。

帐篷内还有“阴帐”和“阳帐”之分。阴帐位于帐篷内右侧,是以家庭女主人为主的妇女们活动的地方,也是厨房和制作奶酪酥油等食品的地方。还用土石垒成一个货架,把日常用的容器,食品和奶制品摆放在上面。阳帐位于帐篷里的左侧,铺着牛皮和羊皮等垫子,是男人们的居处,也是待客和宰杀牛羊,灌制血肠的场所。常常以客人,兄弟和户主的辈分就座。根据藏族人的习俗,“阴帐”和“阳帐”里还有一些特殊的规矩:男人不能将带血的鲜肉拿到阴帐里去;妇女除了躬身敬茶等活动外,也不能随意到阳帐内嬉戏,更不能在阳帐内有任何坐卧行为。